说复杂,表面看着是祁午有楼氏这只大腿,比较容易被郤氏、荀氏和范氏接受,核心则是晋君周想用祁午上位来彰显权力,并且晋君周有着相关的后手。
“下军将认为楚军好打吗?”晋君周等楼令坐下,提出这个问题。
讲实话,楼令知道晋君周为什么要问出这一句话。
晋国跟楚国打了几十年的争霸战争,作为晋国的贵族怎么可能不知道楚军的战斗力。
即便每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战斗力都不一样,大体上强国之所以是强国,军队的战斗力总归是有基础保障。
可能有人不理解,事实就是强国再弱也有一个底线,不是小国寡民敢于轻易招惹。
拿明王朝当例子,明末各种烂和拉垮,李自成也不是一帆风顺就攻下京城,满清在李自成灭亡后花了十八年才真正灭掉明王朝。
李自成和满清可以欺负走到王朝末期的明朝,周边的其余国家仍旧不敢。
对了,要把大怂排除在外,大怂自从“浮光烛影”生,驴车战神上位之后就被周边势力轮流欺负。整个王朝周期没有站起来过,属于是封建时代自诩正朔的独一份了。
楼令先分别看了士匄和中行偃一眼,目光压根没有扫到祁午,转头与晋君周对视,说道:“这一战,联军战死的人数不低于五万,楚军战死人数应该在九万到十万。”
上面没有将非战斗减员算进去。
要是将非战斗的死亡算进去,联军的死亡人数过七万,楚军应该会过十七万?
那还只是正规军的死亡人数,不算相关的辅助人员。
晋君周第一次了解到双方的战死人数,心想:“这么多啊!”
两边前前后后的参战人数合起来将近六十五万的样子,一共阵亡十五万算多吗?真的挺多。
生在“杨梁”的战役,确确实实是有史以来单场战役战死人数最多的一次,可见其激烈程度!
没有楼令的历史,从上古到春秋阵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是“艾陵之战”,吴军全歼了十万齐军。
牧野之战?殷商的奴隶和战俘阵前倒戈,十七万殷商大军直接跳反了多数,战役过程中的阵亡情况并不严重。
“如果问楚军好不好打,臣并不认为楚军很弱。”楼令无视了士匄瞪大眼睛的举动,继续往下说道:“我们跟楚军交战,屡屡可以打出一比三的交换比,那个‘三’里面的其中一份是楚国拉来凑数的蛮人,另一份是楚国封君拉上战场的农夫。”
事实就是那样啊。
比如有十万楚军,里面的楚国农夫和蛮人至少会占六万,剩下的四万才是楚国的正规军。
晋国的军队编制没有扩编之前,要么是三万七千五百正规晋军,不然就是五万正规晋军,对上的是数量在十万或十五万的楚军。
有着大量农夫和蛮人凑数的楚军,他们的正规军数量跟晋军其实差不多,楚军的伤亡数据难看主要是农夫或蛮人的战斗力极其低下。
而楚军选择拉蛮人上战场用小命消耗晋军的力气,里面有楚国需要消耗各部蛮人的因素,侧面也证明楚国君臣知道两边战斗力的差距。
晋君周按照自己的理解说道:“下军将的意思是,在‘大夫’、‘士’、‘徒’方面,两国的战斗力差距不大?”
“君上,楚国没有‘士’和‘徒’这两个阶层。”士匄实在受不了,也怕楼令睁眼说瞎话,找个话题插入。
晋君周能够不知道楚国没有“士”和“徒”吗?他知道楚国是“部曲”文化,讲那句话是在给祁午的无能找理由。
这一次要是没有强力人物愿意拉一把,祁午很清楚自己的后果不会好到哪去。
所以,祁午听楼令的用词,内心里生出不小的期盼。
“臣的意思是说,我们在整体上战斗力比楚军强,各自的军中则是存在强和弱。”楼令是愿意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持晋国内部的平和,不代表会睁眼说瞎话,有些话却是不会讲出来。
不管士匄还是祁午,他们想怎么解决矛盾,楼令并没有打算做任何的表态。
楼令被晋君周提问,肯按照事实来讲话,其实就是尽人臣对君主的义务而已。
从头到尾旁观的中行偃看出了楼令的立场,给了士匄一个眼神。
士匄接收到眼神,将视线转到祁午身上,说道:“你主动去职吧。”
春秋就有辞职一说吗?自然是有的。
祁午立刻紧张起来,眼睛在晋君周和楼令身上来回看。
“新军将?”晋君周明显不高兴了。
“一场战役,臣被害了四次,足足四次!”士匄再也掩饰不了愤懑,说道:“四次,阵亡七千余人,失踪了四千余人。这是在害人害己啊!”
祁午无话可说,只是好不容易当任卿大夫,但凡有留任的可能性,一点都不想主动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