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年二月,张角聚集信众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因为起义者都头绑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或“蛾贼”,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起事。
黄巾军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略,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波才、彭脱所领导的东方黄巾军起兵颍川、张曼成领导的南方黄巾军举旗南阳,一起响应张角。
汉灵帝见黄巾军如此厉害,慌忙于三月戊申日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将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
高云收到的加急公文正是让他自募乡勇,抵御黄巾的。
其实,高云为了防备黄巾起义,早就散布斥候远近打探。所以自从张角起事那一刻起高云就收到了消息。并且也已经传令各营整备器械、打点行装,就等公文到来。
二月二十四日,远部斥候来报,黄巾军大奖程远志率领蛾贼五万兵犯幽州,现已逼近涿郡城池。幽州太守刘焉命校尉邹靖引兵一万据守涿郡,抵挡程远志。
其实这些高云早在黄巾起义爆的时候就料到了,这倒不是因为高云熟知三国历史,而是他知道涿郡是幽州的补给重地、囤积极其丰厚。黄巾军钱粮短缺、器械不足必然会就近前来抢夺。所以高云早早调集三军,为的就是增援邹靖。当然他之所以这么积极,并不是因为邹靖,而是为了苏苏。
邹靖受命迎敌,眼见五万黄巾军兵临城下,急忙召集文武商议对策。功夫不大,众人到齐,邹靖开口问道:“如今黄巾贼程远志率军五万进犯我境,现已兵临城下,诸位可有退敌之计?”
邹靖话音一落,下班走出一个年约三十、黄面短髯、双耳垂肩、臂长过膝的男子,冲邹靖一施礼,说道:“启禀校尉大人,如今黄巾贼势大,我军兵少,恐难以抵敌。久闻虎威校尉逎县令高云英勇善战,手下兵多将广。刘备以为不如派人前往逎县,请高校尉兵增援,共同剿贼”。
原来刘备虽然因为没遇到关张而没钱招兵买马,但还是不甘寂寞,毛遂自荐的到邹靖手下做了幕宾。但是这带兵投效和单人投效的结果就是不一样,演义中刘备带关张和五百乡勇投效邹靖那是受到了相当的礼遇,而如今刘备孤身一人到邹靖手下做个幕宾显然就不那么受待见了。
邹靖听了刘备的建议有些犹疑不定,在邹靖的小算盘里如果高云仅仅是个逎县令,那他肯定会下令让高云前来增援。
但如今高云受封虎威校尉,和他是一个级别,就不是他能调的动的了。要想让高云来帮忙,那就只能是去请。而这一请就好像失了自己的身价、丢了自己的颜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得分一份功劳给高云,这是邹靖极不愿意的。但是若不请吧,又恐怕自己寡不敌众,到时候更难堪,所以才犹豫不决。
正在邹靖左右为难的时候,下面武班里一下站出两个披盔带甲的武将来。这二人是亲兄弟俩,哥哥叫韩凌、兄弟叫韩利,是邹靖手下最得力的战将,深受邹靖器重。
这俩人一站起来就大大咧咧的说道:“邹大人不必忧虑,量那黄巾贼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有何可惧。我兄弟二人愿率一支人马出城迎敌,定要取那程远志的项上人头。刘玄德懦夫之见,不听也罢”。
刘备知道韩凌和韩利兄弟俩又是邹靖的爱将,而自己又十分的不受待见,所以即便是被他们当面羞辱,也只好忍气吞声,不再言语。
韩凌和韩利兄弟俩曾经为邹靖平定过几次山贼,邹靖对自己这两个爱将是相当的信任,听了这兄弟俩的话立马信心百倍,称赞道:“好!二位将军如此武勇,想必是那黄巾贼子命里该绝。本公给你们二人五千兵马,命韩凌为主将、韩利为副将,明日一早,出城迎敌!”
“得令!我兄弟二人定要成功,斩下程远志级献于大人”。
刘备在旁边听这兄弟二人大夸海口,不禁心里暗想:“那黄巾军起兵以来势如破竹,攻城略地,无往不利,岂是那么容易剿灭的?这二人如此轻敌,必败无疑!”
但是想归想,刘备也知道自己在这里没有说话的份儿,所以也只好闭口不言。暗地里却连夜回家安排家眷避难,自己也打点行装准备跑路。
第二天平明,风轻云薄,程远志率黄巾大军临近城下讨战。邹靖传令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命韩凌、韩利领兵出城迎敌,自己亲自在敌楼上观战,准备等自己的心腹爱将斩下程远志人头的时候,好大举庆贺。
韩家兄弟二人往日跟山贼交锋从没有输过,平日里傲慢的很。他们以为山贼是贼、黄巾贼也是贼,既然都是贼那贼将的武艺也肯定不高。所以从心里没把程远志放在眼里,都幻想着一刀砍下程远志的人头,好回去领赏呢。
两军对圆,韩凌当先出马,来到阵前大声喝道:“贼将程远志听着!本大爷乃是校尉大人手下大将韩凌,奉劝你早早下马受降,免得让本大爷砍了你的贼头!”
“好大的口气!”程远志被韩凌这么一骂,顿时火冒三丈,提起长枪就要出战。
冷不丁身边早有一将冲了出去,“不劳大哥动手,且看邓茂斩此狂徒!”
原来聚马往前的不是别人,正是程远志手下大将邓茂。
韩凌眼见有人出战,轻蔑的撇了撇嘴,问道:“来将何人?本大爷刀下不杀无名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