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
这就是「文学也能对政治产生一定影响」?这就是「文学要体现时代特性」?
「明白老夫的意思麽?」赵志皋又问道。
胡应麟叹口气,答道:「老前辈有所不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和『登高古今七律第一』非我独创。
这些提法乃是林九元在六七年前的苏州文坛大会上指点我的,不能说完全没用。」
赵志皋:「。」
忽然有点不好说了,这算是提升了,还是堕落了?
不过也可以理解,当一个人的同县亲密老前辈当了辅,同时结识二十年的文坛老师又当了吏部尚书,有几个人能不忘初心,坚持继续当文坛浪子?
又过两日,万历十九年的朝廷最后一场年终大戏上演,外朝部院大臣奉旨廷推阁臣。
还是在老地方,王天官早早的来到了午门外东朝房,细心的让锦衣卫官校多放了一些火盆。
比起在吏部看枯燥的人事档案,王天官现自己更喜欢廷推场合。
望着东朝房旁边的午门,王天官暗暗感慨,自从入朝以来,自己还踏马的没上过早朝。
虽然天天上早朝非常痛苦,但一次也不上,似乎又有点人生不完整。
各部尚书和侍郎丶都御史和副都御史丶大理寺卿丶通政使陆陆续续的到达。
陆光祖来的也很早,目光在人群里来回扫视,心里反覆计算着票数。
清流势力加山陕帮的铁票,有自己这左都御史丶刑部尚书孙丕扬丶吏部左侍郎刘虞夔丶户部左侍郎孙鑨和右侍郎杨俊民,礼部左侍郎赵用贤,再加刑部右侍郎邵陛,加起来六七票。
林党加申党馀孽的铁票,应该有吏部王天官丶兵部尚书叶梦熊丶大理寺卿周采丶通政使徐申,可能有副都御史詹仰庇和吏部右侍郎王用汲,加起来五六票。
其他的本质上都是游离票,但对林泰来不满的人太多,像礼部右侍郎李春丶兵部左侍郎石星丶工部右侍郎衷贞吉等都是得罪过林泰来的人。
至于户部尚书于慎行丶工部尚书陈于陛两个山头,不会幼稚到因为他们和林泰来打过交道,就一定支持林党吧?
所以总体而言,还是优势在我!
看看二十来名大臣到齐了,王天官也就不再磨蹭,站在了人群正前方。
但是王天官却没有直接开始推举程序,而是说:「请各部院正卿出列,先定个章程!」
随后九卿出列,王天官又单独对九卿说:「诸君应当都能明白,当今的词臣情况其实正青黄不接,适合入阁的人寥寥无几。」
王天官这话貌似很突兀,甚至还有贬低色彩,但众人都无法反驳,因为这是一个肉眼可见的事实。
前面提到过,这些年的阁臣非常年轻,申时行丶王锡爵丶王家屏平均年龄只有五十六岁,他们当初入阁的时候甚至只有五十来岁。
至于六十八岁的赵志皋,那是因为中进士时年纪就很大了,论科名他比申时行王锡爵都晚。
而词林又是一个非常讲究前后辈关系的地方,有前辈优先丶后辈礼让的潜规则。
那麽比申时行丶王锡爵丶王家屏年纪大丶资格老的前辈们,都去哪了?
只能说,最近二三十年实在是一个内阁高强度政治斗争的时代,而且是一浪接一浪的连续不休。
经过嘉靖末年丶隆庆朝丶万历初年丶张居正时代丶后张居正时代的内阁高强度斗争,大浪淘沙之下,与内阁关系千丝万缕的词臣早就被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站严阁老的被徐阶清算了,站徐阶的被高拱清算了,站高拱的被张居正清算了,站张居正的被万历皇帝清算了。
还有多少词臣能连续熬过严嵩丶徐阶丶高拱丶张居正几大关而不倒的?
有人说混官场只要会站队就行,那麽从嘉靖末年到万历十一年这二十年历史,能把说这话的人脸打肿。
这就是最近几年为什麽会出现一群五十几岁阁老的原因,因为实在是没老人了。
现在连这帮五十几岁的「年轻」阁老都辞官了,王天官说词臣「青黄不接」,别人根本找不到理由反驳。
王天官见众人默认了自己观点,露出了标准笑容,继续说:「故而我认为本次廷推阁臣,人选可以不限于词臣,应当不拘资品,唯才是举。」
人人都知道有句话是「非翰林不入内阁」,很直白的说明了阁臣的资格要求。
当然实际上也有个别特例,但那也只是特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