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地点在灵济宫西跨院,当赵辅抵达的时候,其他十来人已经先到了。
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王象蒙率先叫道:「祝贺赵前辈喜提辅,愿你的未来一路长红!」
吏部考功司主事陈允坚紧随其后叫道:「赵前辈加入更新社六年,通过社团的大力扶持,终于喜提辅!」
最后其他人一起叫道:「左手社团,右手政坛,社团政坛两不误!」
六十八岁的赵老头尴尬的想掩面而走,他很不明白,林九元为什麽一定要坚持执行这麽尴尬幼稚的内部礼仪。
好容易熬过见面礼后,翰林院庶吉士董其昌叫道:「有请赵前辈讲几句!」
赵志皋坐在正中,直接开口道:「林九元教导过,矛盾有两个特点,一是始终存在,二是不停的变化。
故而我等要时时刻刻居安思危,得势时也不能掉以轻心,而且还要准备迎接新的问题!
如今内阁空虚,需要补充两到三名阁臣,另外礼部尚书也空缺。
面对这个形势,我们应该怎麽办?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重大问题!」
众人面面相觑后,不知该说什麽好。
在别的问题上,林泰来或许还能徵求他们的意见;但是在人事问题上,自称善于识人的林泰来向来独断专行。
所以他们也习惯了听从林泰来安排,可是林泰来现在又不在京师。
面对如此重大的人事部署,没有林泰来就好像缺了主心骨。
另一个翰林院庶吉士周应秋开口道:「九元兄早就预见到,冬至日之前朝廷必定剧烈震荡。
但是林九元仍然离开京师,返回苏州探亲,似乎没太把这次事情放在心上。
这足以说明,林九元心里可能根本不在意这次人事部署,或者说不认为有多麽重要,让我们随便搞也无所谓。」
那麽问题来了,面对两三个大学士和一个礼部尚书的空缺,真的可以随便对待吗?
众人细想了一下后,现确实可以等闲视之。
如今广义上的林党已经掌握了辅加吏部尚书加兵部尚书,有这个三角在,好像阁臣和礼部尚书人选的影响确实也不大。
周应秋见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认可,又向赵志皋提议说:「听说为了消解王山阴的斗志,赵前辈提议说让王山阴举荐一个阁臣。
如今不妨进一步扩大,奏请天子,让离职的申吴门丶王太仓两位前辈也都各自举荐一个阁臣。」
王象蒙疑惑的说:「这不合规矩吧?岂有阁臣举荐阁臣的道理?」
选拔大学士的途径,无非大臣廷推和天子钦点,哪有靠其他大学士推荐的说法?
周应秋有点不屑的说:「什麽规矩不规矩的?内阁本身就是不合规矩的存在,大明会典里的内阁可没有总揽朝政的制度。」
在周应秋心里,王象蒙这种「豪门温室花朵」总是有点迂腐,远不如九元真仙和他周应秋这种起自寒微的人精明和灵活。
「妙哉!」赵辅却赞道:「此议可行!足以让老夫应付当下了。」
作为一个刚当上辅的人,内外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的举动具有很大的象徵意义,会被人认为是代表他的「政见」。
上疏奏请让三位前阁臣推荐新人,一是可以向皇帝展示,自己并无专权之心,二是向世人彰显胜利者的大度和宽容。
哪怕是奏疏不被批准,那也无所谓,反正自己的态度已经表达出来了。
除此之外,让申时行丶王锡爵丶王家屏三位前同僚推荐新人,也并不影响他身为辅的权势。
懂点大明政治规则的都知道,一名辅的权势大小从来不在于其他阁臣怎麽样,而是在于该辅对外朝的影响力。
想明白了其中道理后,众人看向周应秋的眼神就有点意外,还有点复杂。
在众人认知里,周同志是个只会溜须拍马丶无脑吹捧林九元的角色。
其实可以理解,毕竟每个皇帝身边都需要有宠臣。
但是没想到,周应秋竟然还有这种洞见能力?难道周同志「也」是个扮猪吃虎的人物?
此时周应秋迎着一道道异样眼神,很诚恳的对众人说:
「只要自内心的认真研究林九元言论,真正领会其中深意,然后阐思路,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