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米尔·马黑麻甚至不肯叫朕一声君父!」朱翊钧指着奏疏,吐了口浊气。
米尔叫朱翊钧为大明皇帝,表述是没有问题的,但作为大明册封的世袭哈密卫都督同知,他甚至不叫君父!这一点让礼部诸官也非常不满,理论上讲,哈密卫是关西七卫,是大明实土郡县的领土。
大明在外交上缺乏主动性,总是在出题答卷,尤其是在正统天变之后,变得更加被动,总是别人在招惹大明,大明需要被动应对,而且因为儒家变成了儒教,把柔远人搞成了外交的总纲常,大明给出的答卷,总是倾向于柔仁。
米尔·马黑麻,才敢把大明当做是冤大头,才有胆量提出如此苛责的要求。
大明必须要帮他,给钱丶给粮丶给棉布西域独营权力,大明费时费力,最后就收获一个宗主国的头衔,除了得到这个头衔外,大明还要付出极大的人力丶物力丶财力,去维护哈密国的存在,对抗西域番国的入侵。
大明疯了吗?!
自从朱祁镇复辟改元天顺之后,大明就变成了这样,总是在出题答卷,非常被动,而且越往后越被动。
比如在成化年间,若非李满柱丶董成这些关外女真闹得太凶,大明也不会动成化犁廷;比如红毛番来了,把吕宋丶满剌加国国灭,大明作为宗主国,也就是下道圣旨。
这种好脾气的国际形象,说好听点,是谦谦君子温如玉,当然实际上本质是个厚往薄来的冤大头!
朱翊钧从来不是个君子,他斤斤计较,锱铢必较,敢在万历年间跟大明蹬鼻子上脸,只会收获铁拳,比如建州女真丶土蛮汗丶俺答汗丶东吁莽应里丶倭国丶朝鲜,现在全都挨了少壮皇帝的皇恩碎地拳。
朱翊钧作为皇帝,叫朝鲜国王到大明来磕头认个错,李昖都不肯,他眼里还有大明皇帝这个君父吗!
「白日做梦。」朱翊钧朱批了鸿胪寺的奏疏,就这四个字,告诉米尔,大明要自己动手,这是大明的哈密,不是米尔的哈密,西域也只能是大明的西域!
大明打算放弃一条路线,藉助当地势力,更温和的手段收复西域的打算。
朱翊钧又拿起了一本奏疏,看了许久,才点头说道:「很好,申巡抚总是能给朕一点惊喜!申时行在浙江还田之事,做得很好。」
自从离开浙江回到松江府后,不再杭州办差,不用面对阎士选后,申时行可谓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
获得了斗争卷的申时行,如获至宝,他将斗争卷中的内容,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理解,而后专门给座师张居正写信,把自己注解的斗争卷和座师注解的斗争卷进行了交换,最终开始付诸于实践。
他对还田政策进行了完善。
政策的完善非常细致,但申时行的办法,归根到底就四个字,动百姓。
政治就是一个多数人的游戏,只要政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那就有了成功的先决条件。
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然非常考验经办之人的能力。
比如靖难之战,朱棣八百人起兵,不是朱允炆配合的太好,倒行逆施,搞得人人自危丶离心离德丶君臣民彼此不信任,朱棣就是天大的本事,也无法获得皇位。
不是盲目的动多数,就可以获得胜利,因为多数时候,百姓的怒火,都是无序的暴力,无法推动社会矛盾的冲和,如何运用好这股十分杂乱无序的暴力,考验施政者的智慧。
而斗争卷讲的就是如何让无序暴力变得有序。
要告诉大多数,该怎麽做,主要做什麽丶次要做什麽;先做什麽丶后做什麽。
大明皇帝在浙江推行还田令,是给百姓田土,对于百姓而言,大明这都十辈子没分过田了,突然分田,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这就给了还田令成功的先决条件。
申时行的执行很好。
比如第七条抄家:对于以长租代兼并者,失地百姓报官,则立刻对兼并乡绅进行抄家丶流放爪哇,并将所抄没财物一应充公,归还被抢占土地。
大明皇帝在浙江是带兵平叛。
皇帝南巡,胆敢对皇帝下榻之处放火,永久削减浙江进士名额丶十年之内浙江学子不得科举丶还田,都是大明皇帝的惩罚。
在罗木营哗变,并且带着浙江九营哗变的过程中,浙江地面的官吏已经换了血,多数由外省官吏充任,皇帝南巡闹出了火烧驻跸官衙之事后,整个浙江,根深蒂固的本地帮,已经被彻底清除。
地方衙门亏空的厉害,都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这抄家的积极性,自然不必多提,毕竟抄家之后的财物,大明朝廷只要三成,七成留存地方。
「也不是申巡抚厉害吧,因为百姓有了出路。」冯保嘴里肯定没有文官的好话。
他觉得这不是申时行的功劳。
朱翊钧笑着问道:「哦?冯大伴有何高见啊?」
冯保俯说道:「臣不敢说高见,只能说,时也丶运也丶势也,是他申时行赶上了好时候,才能办差,否则别说他一个申时行,就是一万个丶十万个申时行也是白瞎。」
「从百姓角度而言,百姓有了两个出路,第一个是入这手工作坊做工,第二个就是出海。」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敲动了下,点头说道:「你说的有理。」
「福建,人多地狭,八山一水一分田,但就是如此,福建依旧有113o万人口,这是黄册修订后的数儿,真的很多了,以福建那种兵家不争之地,能有这麽多人口,简直是奇迹了。」
「而养育这些人口的粮食,九成五都是福建自己产出的粮食,外来粮和海外舶来粮,只有不到半成。」
「毫不客气的说,福建的人口,达到了土地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