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书吧>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125章 屯田事宜(第2页)

第125章 屯田事宜(第2页)

曹睿看向刘晔:「刘卿,军屯还是民屯?屯于何处?」

刘晔说道:「臣以为,有军屯也有民屯。」

刘晔素有急智,此时已将此事全部想通:「对于第一类尚有嫌疑的吴军,应当屯于河南,借中枢武力得以随时弹压。」

「而第二类,久处东吴腹心之地的军士,应该送到青州丶徐州丶豫州各地,借当地外军得以弹压。为国家生产粮食之时,又免得离边境太近得以作乱。」

曹睿点了点头:「刘卿说的上面这两类,是军屯还是民屯?」

刘晔说道:「臣认为这两类降兵不宜为军屯,当为民屯数载之后,方可缓缓放开使其为军。」

曹睿问道:「那刘卿说的第三类是军屯了?」

刘晔说道:「回陛下,正是如此。」

「对于这些来于偏远郡县和山越的吴军降兵,则是真正可用的部分,或可让其在雍凉这种离中原遥远之地军屯。」

「一则可用为军,补充当地守军的空虚之处。二则雍凉地域广大丶可用田土也可更多。平日为农丶战时为军,自然可用补充雍凉守军的不够。」

随着刘晔将其想法一步一步悉数说出,帐中的众臣也都听明白了。

无论是军屯也好丶民屯也罢,都不是什麽稀奇之事。对于曹魏来说军屯民屯皆有,但对于蜀汉和东吴来说,几乎都是军屯了,原因就是流民太少而已。

而刘晔的说法,只是在对吴军降兵的甄别和调度上,有了些许创新。

刘晔此番安排确实挺全面的。曹睿听后向众人问道:「诸卿可有补充?」

曹真和司马懿都摇了摇头表示没有意见。不过,蒋济却站出来有话要说。

蒋济拱手说道:「陛下,以臣看来,能否从中留下一部分吴军降兵,用来专门造船和修整河道?」

「如今已是太和元年,但黄初年间屡次征讨吴国,多次因为船只和水运的问题导致大军军需运输不畅,甚至有一次还差点使船队没能北归。」

「若能选出些吴兵专门从事工匠之事,不仅可以减少边郡之民的徭役,还可有利于军事。」

曹睿听闻之后连连点头。

专人专用果然是对的,蒋济久在淮南丶自然对淮南用兵作战的难事分外了解。加之蒋济又是个懂水军丶懂水利的,一时间在这群魏军将领中间看起来要更顺眼一些。

曹睿看向刘晔:「刘侍中,把蒋护军的建言记下,待回寿春之后再从长计议。」

刘晔点头应允。

不过提到俘虏,曹睿又想起一桩公案:「诸卿,谁知道武帝年间,随于禁一同增援襄樊丶同于禁一同投降的军士都去哪了?」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与皇帝分说。

曹真拱手说道:「陛下,此事都近十年了。当时于禁率众在襄樊投降之后,于禁其人先降了关羽,而后又降了孙权,最后又被孙权送归大魏。」

「孙权送于禁返回大魏之时,正是孙权在夷陵与刘备交战之时,为了向大魏求和。除了于禁之外,当时朝廷也遣使给孙权,让孙权送回来当时俘获的大魏军士。」

「不过,于禁当日援襄樊的时候,足足有三万士卒。而孙权请降之时,不过归还了约一万之数。当时先帝遣使责问过孙权,孙权托辞是这些军士从了蜀汉丶又或者是在战争中死了。」

「先帝没有办法,也只能不了了之。」

曹真看向皇帝:「陛下是想和孙权换俘?以今日吴军俘虏,来换当时在于禁军中流落南方的士卒?」

曹睿点了点头:「大将军以为可以吗?」

「朕为天子,若只是驱使子民从军务农,又如何能做成如汉文帝一般的圣君呢?既然这些士卒当日是听了朝廷之令,才流落东吴的。今日朕有了机会,将其接回大魏,也算是对建安末年的这一桩公案,有个了结的说法吧。」

帐中众臣纷纷起身,齐声行礼说道:「陛下仁德。」

曹睿看向众臣子:「朕的仁德与否,不是朕一个人的事情,是朕与这个朝廷丶与诸卿共同的事情。」

「既然知道了此事,那便想想如何去办吧。至于俘虏,先一并带到寿春。与孙权换俘之事,也等到此间战事全部了定之后,再行分说。」

曹睿问道:「大司马现在应该快到皖城了吧?从明日开始,朕就准备启程返回寿春,此间战事就交由大司马来督吧。」

曹真回应道:「臣知晓了,稍后便准备与大司马进行交接。」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