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明白老二的心思,当时朕确实昏死过去,他也应该那么做。”
“微臣知晓陛下所忧所虑之事,但这事关国本,陛下还是早做定夺,才能安天下臣民之心呀。”
太子和汉王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对于这种情况,身为大明天子的朱棣能不知道吗?
兄弟相争,国之大忌,这个道理朱棣不是不明白,但却一直没有着手处理此事……其实,说到底,朱棣本人才是这事儿的第一责任人。
朱棣更加喜欢汉王,而不是太子,这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汉王朱高煦这个人雄武勇略,无论性格脾胃还是做事风格,都像极了朱棣。按照皇帝本人的说法,就是“汉王类己”。
皇帝说汉王很象自己,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一个极高的评价,正常情况下肯定是会被立为太子的,但他终究只是朱棣的次子而不长子。
想当初,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之所以立了长子作为燕王世子而没有立自己最稀罕的次子,就是因为长子得到了朱元璋的喜爱。
说的更准确一点,长子被立为世子,完全就是朱元璋的决定,朱棣不得不服从。
那个时候的朱棣,还没有想过要造反呢,更想不到自己会登基称帝,所以也没有太把这个事情当一回事儿。
后来靖难起兵,开始的时候打的很不顺利,朱棣曾经几次遭遇凶险,每次都是次子朱高煦奋勇作战帮他解围,于是朱棣就愈的喜欢上自己的二儿子。
有一次,在大战至于,朱棣曾经亲口说过“世子多病,汝自勉之”的话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大体弱多病,我不看好他,你好好干以后这个位子就是你的。
当时的朱高煦确确实实把这句话当成了一句承诺,所以他非常的卖力,在长达几年的靖难过程中有着非常抢眼的表现,并且收拢了一大批军中悍将,逐渐组成了汉王的班底……
后来靖难成功,朱棣顺利登基称帝,按说当时就应该立太子了。
太子乃是国之储君社稷根本,立太子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朝局的稳定,但是却过了一年多,在经历了一连串的纷争之后,最终出于稳定各方势力的需求,才立了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
虽然已经立了太子,但朱棣依旧对汉王朱高煦非常的隆宠,虽然有很多朝臣都提出不应该如此,应该进一步确立太子的地位,同时削弱汉王的势力和影响,却惹的朱棣“龙颜震怒”,狠狠的处理了一批大臣……
由此可见,朱棣内心当中还是对汉王有所希望的……
在已经过去这些年里头,朱棣曾经几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
张信的意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你要是想换太子,那就赶紧换。若是不想换太子的话,就应该削除汉王的权力,让他赶紧到封地去就藩。只有这样才能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免得兄弟二人继续争斗下去。
“恩张啊,你觉得太子应不应该换呢?”
“此乃陛下家事,微臣不敢胡乱置喙。”自古以来,谁做太子都是一件极其要紧的事情。张信本就已经荣宠之极了,当然不会傻乎乎的随便表意见,更不会蹚这样的浑水,而是很明智的置身事外不支持任何一方,这就是典型的明哲保身之道“微臣只知忠于万岁,没有别的想法。”
张信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了不管你换不换太子,我都永远忠诚,永远执行你的命令。
到了这个时候,连朱棣都有些拿不准主意了虽然他对太子并不是很满意,但太子素来稳重,又有一大批文臣的支持,在太子没有犯什么大错的情况下,贸然换掉太子必然引剧烈动荡。
如果汉王在这次执掌军权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野心或者是做出了什么,朱棣必然会狠狠的敲打他一番,让汉王彻底绝了和太子竞争的心思。
但汉王的表现非常的中规中矩,同样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错误。
这就不好说了呀。
朱棣准备再观察观察,就看哪个儿子最先犯错了……
不知不觉之间,南方天空的那一片阴云已经慢慢的席卷过来,北方的天空渐渐变得阴暗起来,满眼都是黑不溜秋的云朵,低低的压在头顶,视野范围之内顿时就黯淡了下去,就好像是拉上了窗帘一样。
冷风一阵接着一阵的吹拂着,很快就吹散了燥热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的凉意。
朱棣小声的嘟囔了一句“起风了……”
喜欢我在明朝赚大钱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赚大钱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