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日,京城。
尽管一整天都没有见到太阳,但阴沉沉的天气却更加的闷热难当。满眼都是灰蒙蒙的阴云低低的压在半空,沉闷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太子本就生的很胖,在这个闷热的天气里,脑门儿上的热汗出了一层又一层,连连要了好几回冷手巾擦了又擦,才稍稍感觉到了一丝凉爽。
他抬头看了看正在一旁垂手肃立的李芳,笑着说道“李公公清瘦了不少啊。”
李芳对太子的态度一直都很恭敬,尤其是今天,就好像是一只恭顺的老绵羊,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显得小心翼翼“太子殿下唤奴婢的本名就好,李公公三个字可不敢当。若是乱了尊卑,奴婢可是吃罪不起的……”
“李公公不用这么谨慎。”太子笑着摆了摆手,亲手递给他一盏子冰镇的酸汤“想当年父皇还在北平潜邸之时,李公公就已经在父皇身边伺候着了,理应对李公公客气一些。”
“哦,对了,太祖高皇帝的祭陵之事安排的怎么样了?”
自从上一次李芳犯了错之后,就被朱棣打到了孝陵,去给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守陵去了,事实上就是一脚把他踢出了最高权力中心。
自从去孝陵做了守陵太监之后,李芳几乎没有接触到过高层人物,只有在祭陵的时候才有机会。
朱元璋的忌日就要到了,照例朝廷必然要举办大型的祭陵大典,作为守陵太监的李芳这才有机会向太子殿下“汇报工作”。
早在朱元璋临死之前,就曾经有过明确的遗诏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天下臣民,毋碍嫁娶。皇子诸王,毋至京师。
按照朱元璋本人的意思,他的丧事就应该一切从简,不许耗费国力使用大量的金银玉器陪葬,也不许因为国丧而不许民间百姓婚嫁,更不能让分封出去的诸王回到京城。
朱元璋的这些遗命肯定是出于善意,但却从来没有被后世的子孙遵守过。
朱元璋的丧事是建文皇帝朱允炆亲手操办的,作为开国皇帝的葬礼,那个排场就不用说了,肯定是隆重的不行,光是直接的花费就高达百万!
后来永乐朝取代了建文朝,因为朱棣上位的过程真的有问题,所以他总是极力彰显自己是“太祖嫡子”的这个身份,历年的祭祀活动都极尽奢华极尽铺场。
以非常隆重的方式祭奠朱元璋的寝陵,大操大办不惜血本,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
既然朱棣北伐还没有回来,作为见过太子的朱高炽肯定也要沿袭以前的“老传统”,无论朝廷的财政状况再怎么窘迫,这笔花销肯定是不能少的。
但国库是真的没钱了呀
祭祀朱元璋的寝陵,可不是说象普通的老百姓那样随随便便上点供品再点几炷香那么简单,而是一项重大的国家礼仪。
且不说祭陵本身的庞大花费,仅仅是给驻扎在那里的士兵的赏赐,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
给朱元璋守陵的官兵足足有五千多人——孝陵卫。
除了孝陵卫的五千多将士之外,还有大量的家属。因为孝陵一带严禁耕种,更不许打渔捕猎,甚至连一草一木都不能动,所以这些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生计,只能由朝廷出钱养起来。
“李公公啊,你久在父皇身边,又曾执掌司礼监,这里头的事情你应该是知道的。”以前的时候,太子真的不用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操心,但现在他是监国太子的身份,必须处理好这些日常的琐碎事物“往年的时候,父皇给守陵将士的赏赐是多少啊?”
李芳依旧是一副低眉顺目垂手肃立的恭敬神态,用十分谦恭的语气说道“往年间,万岁月祭陵的时候,多是奴婢帮着操办的。给守陵将士的赏赐还能略略的记起一些……每人半石糙米,半石麦米。盐二十斤,糖二十斤,另有茶和布匹,干鲜果子和菜油等物,还有鱼干和肉脯什么的。除此之外,还有素供和供油……”
李芳说的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是皇帝本人给守陵将士们的赏赐,和朝廷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些东西是不能由国库出钱的,而是要一定要掏皇帝私人的腰包。
虽然全都是些杂七杂八的物资,但毕竟有那么多人呀,绝对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了。
以前的时候,朱棣都要出这么多赏赐的,作为监国太子的朱高炽不能不赏,而且这些赏赐绝对不能比往年少了,要不然肯定会有人说闲话的。
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太子,朱高煦的手头上还是颇有些积蓄的,但却应了那句俗语——就算是家有万贯,也有一时的不便。
不是说太子拿不出这些钱来,而是现在的太子手头上真的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