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冬天终于走了,温暖再一次降临到了草原上。
曾经覆盖大地的冰雪几乎全部融化,在冰雪融水的滋润之下,地皮的颜色变得更深了。在向阳坡的温暖处,着急的草木已经露出了些许的嫩绿与鹅黄。
但这绝不是一个适合欣赏美景的时刻,因为前方的大战正打的如火如荼。
又有一大群俘虏被送了过来,望着越来越多的战俘,陈长生已经忙的焦头烂额。
因为战事激烈,赵深根本就来不及处理这些战俘,全都一股脑的交给了陈长生。
为了锁死包围圈,赵深几乎把东线的战斗力量抽调一空,仅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辅兵。
但战俘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甚至过了陈长生的兵力,这让他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处理。
“我们不是战俘,是降兵,我们是投降过来的,而不是在战斗中被俘。”这些个战俘坚决不承认自己的战俘身份,而是和陈长生手下的部落士兵们“据理力争”“你们的头人曾经答应过我们,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命。”
战俘和降兵确实不能算是一回事,他们理应享受到更好一点的待遇,但前方已经要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了,哪里还顾得上这么许多?
在激烈的争执当中,唯恐这些自称是降兵的战俘真的作乱,陈长生只能好言劝慰,同意让他们仅仅只是解除武装,而不会被象牛马一样囚禁起来。
最有意思的是,那些真正的战俘似乎也不怎么老实,尤其是那些蒙古贵族,竟然要求得到和他们身份相符的贵族待遇。
在内地,战俘的身份是极其卑贱的,但草原上自有一套相应的“战争规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草原上的战争大多是黄金家族内部的争斗。交战双方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很少会直接屠灭对方,即便是真的成了俘虏,也会给对方的贵族保留最基本的“体面”!
这倒不是说草原上的战争就更加“文明和温情”,而是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战争大背景下的产物频繁的战争当中,谁也不敢保证战胜者永远都是战胜者,也许在下一次的战斗中自己就会成为落败的一方。而且草原上的战争大多是以“征服”作为最终的目标,而不是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统治——事实上就算是战胜者也很难对每一个地方进行行之有效的统治。
只要对方表示臣服,愿意向战胜者效忠,就可以通过支付一定数量的钱币或者物资把自己赎回去,尤其是在“后忽必烈时代”,这已经成为交战双方全都默认的“战争规则”了。
于是乎,陈长生的后下多了好几十个位等待被“赎回”的部落贵族。
毕竟赵深和陈长生全都对草原上的规则十分熟悉,所以他们并不把这些贵族当做战俘,而是看做是一种财富。如果杀掉对方,就等于是事实上的“财产损失”,不仅赵深不会同意,连巴拉、特木尔等联盟当中的各个部落领也绝对不会同意。
所以,这些个身份高贵的战俘,就得到了还算不错的“战争待遇”!
“我们之所以向你们投降,就是因为你们是蒙古人,你们是守规矩的。”
自从汉王朱高煦率领数万明军赶上来之后,已经死死的咬住了对手。而且朱棣亲自率领的北伐军主力已经在肯特千山以东组织防线,堵住了敌人西撤的路径。
敌人的数万人马,已经被堵在乔巴山一带的狭小区域之内,只能且战且退,距离最后的战败也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作为敌方的最高脑,本雅失里原本就不是一个威望很高的铁腕人物,他的军队更多是属于一种联军的性质。
朱棣是明朝的皇帝,本雅失里是西蒙古的推出来的领,但他们却在东蒙古打仗。事实上这些“俘虏们”并不是很在乎战争的最后结果,只是遵照传承了千百年的习惯,谁更强大就依附谁而已。
无论明朝的皇帝的有多少人马,他最多也就是取得一场胜利而已,却不可能真正的占据广袤无边的草原,因为那没有意义。
就算是朱棣战胜了西蒙古的“大汗”,他也不可能真正统治这片草原,因为汉人只会耕田种地,牧马放羊那是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即便是本雅失里大汗最终战胜了朱棣,大家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所以无论谁胜谁负,都只是两个大人物之间的战争罢了。
当本雅失里的战败已经成为定局的时候,除了他带来的那些西蒙古军队之外,几乎没有多少东蒙古的军队会真心的和明军拼命反正这不是我们的战争,为什么要拿自己的性命去拼呢?
所以,成建制的投降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