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驱赶着溃退的残敌朝着敌人的中军撤退。
退下来的这些残敌,必然会阻碍敌军主力的拦截和调动,就好像两股相向对冲的洪流,一旦遭遇必然会引更大混乱,所以只能顺着残兵败将溃退的方向继续撤退,然后演变成为更大规模的溃退。
除非他们主动改变整体队形,从侧翼“转”出来。
但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战术转变。
数万大军啊,不是说随随便便一道命令就可以做出准确调整的,这需要时间和相当繁琐的前置准备工作,赵深显然不会给敌人这样的机会。
以少量兵力牵制敌人,通过局部的优势逼迫敌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转向,这就是被后世称为“旋转门”的经典战术!
战场上的“旋转门”一旦开始运转,就好像从高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必然产生更大的惯性,而且一定会越转越快,就好像雪崩一样再也无力阻止了。
到了这个时候,连白学礼这样的外行都能看出点门道来了,就好像是看到了精彩演出的观众一般,白学礼等文吏忍不住的高声喝彩“妙啊,这是妙极了,用兵如神,这才是真正的用兵如神,我等算是开了眼了!”
敌人的数量虽然庞大,但却根本就无法挥出兵力上的优势,到了这个时候,数量众多反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劣势他们被自己的溃兵冲击的无法组织起来,大部分都没有机会重新调整队形,只能被动的处于“空转”状态,然后裹挟更多人进来,造成更大的混乱!
什么叫做以少胜多,看看眼前的情形立刻就会顿悟!
“牵一而动全身,古人诚不欺我。”白学礼显然已经十分激动了,甚至有点语无伦次起来“想当年的淝水之战,那前秦的苻坚空有雄兵百万,却被打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想必就是这一番情形了,赵将军用兵果然深得古之先贤的真传啊,颇有古之名将的风采,晚生拜服!”
白学礼竟然把赵深比作古代的名将,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白学礼他们这些人却可以已经看懂赵深的战术了,并且被这种惊才绝艳的战术所折服,但他们也就只能看出这些最肤浅的东西而已,真正的内核他们是永远都看不出来的。
赵深所运用的战术,古人也能运的出来,但这并不是战术的更新,而是战争模式的迭代。
这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战术层面,就是真正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白学礼觉得自己看懂了,其实也就是看出了一点最肤浅的皮毛而已。
也就只有陈长生这样的人,才能看出真正的精锐和内核。
什么战术,什么配合,无论再怎么精妙,都是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复制的,但这种战争模式的改变,其精髓并不在于赵深的指挥,而是在于那些火器新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秩序!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无论是火炮还是火器兵,也不管是阵型的转换还是行进是度,全都透着一种绝对的秩序,就好像是一架精密的机器般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和那些奋勇冲杀的骑兵完全不同,赵深的火器新军就好像是一潭死水,既没有出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没有任何过分勇武的人率先冲杀,俨然就是一部战争机器。
大规模的军团战斗,最要紧的不是士卒的勇武,而是团队的配合。要想挥出最大的效果,每一个零部件都得准确的挥出自己的作用。但战场就是战场,其实很难控制住每一个士兵的情绪,不管是畏缩惊惧的仓皇后退也好,还是热血沸腾的奋勇前进也罢,其实就相当于某个螺丝钉失常了,一定会导致整架机器出现故障。
但是,赵深的这架战争机器,却始终在平稳的运行,没有出现哪怕一丁点的“故障”。
每一个士兵都是那么的沉稳,就好像他们根本就不是在进行生死瞬间的战斗,而是在做一项早已经非常熟悉的工作,而且这个工作还是“流水线”式的,每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全都秩序井然丝毫不乱。
没有人出雄壮的呐喊,整个队伍始终保持着沉默。也没有人奋勇争先的冲出去拼杀,始终保持着团队之间的熟练配合,处处透着一种工匠式的严谨秩序。
要做到这一点,才是最困难的。
通过绝对的秩序建立起来的军队,在这个时代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赵深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陈长生已经懒得去想了,因为战斗进行到了这种程度,虽然彼此之间的伤亡数字都不是特别的大,其实胜负早就已经分出来了,接下来的战斗不过是清理残局的收尾事宜而已……
喜欢我在明朝赚大钱请大家收藏我在明朝赚大钱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