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作为灭亡明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所以必须要着重书写几章,在接下来几章中,作者将叙述李自成起事之前的经历,以及起事的过程。
由于史料的缺失,作者将依据顾城先生的大作,再综合作者自身的理解来加以叙述。
。。。
抛开那些滤镜来看,李自成实际上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李自成早生个几十年或者晚生个几十年,他可能和芸芸众生一般在老家乡村里终老一生。
但命运最终将李自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最终开始了李自成波澜壮阔的一生。
李自成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o6)九月,和张献忠是同年出生,比王铁小两岁,也算是同龄人。
李自成父亲叫李守忠,母亲传说姓高,疑似为高迎祥的姐姐,所以有一种说法说李自成是高迎祥的外甥。
不过这种可能性没有。
李自成是米脂人,高迎祥是安塞人,在古代那个交通不达的年代平民娶妻多是隔壁村的,不管怎么样不会出县,所以高、李甥舅说不成立。
李自成与高迎祥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要有关系也是后来李自成娶了高迎祥的侄女高桂英,这也反过来证实了两个人不可能有血缘关系。
额。。。
古代好像表哥表妹结婚是亲上加亲,这种可能性还是有那么一丁点的。。。
李自成的爹李守忠在双泉里是一个小地主,家里估计有个几百亩地,不过后来因为朝廷加税派饷导致李家越来越穷,再加上儿子大了分家,最后李家也沦落为普通的农民。
李自成不是家里的老大,在李自成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不过就一个哥哥活到了成年并且留下子嗣,这个子嗣就是李自成的侄子李过。
别看李过管李自成叫叔,但李过比李自成还要大两岁。
这也就是说明李自成与李过他爹也就是李自成的哥哥年龄差距很大,所以李自成极有可能是他爹李守忠续弦或者是纳妾生的孩子,而在李自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李自敬。
他爹不管是续弦还是纳妾也就证明了在李自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李家的生活还是比较优越的,最起码能让李自成读书识字,并且还能有个鸿基的字(他弟的字是鸿业)。
李家败落估计就是在万历、天启之际辽饷开征之后,像李家这种小地主基本上就是官府嘴里的一块肥肉,几次加派之后李家便也就成了普通农民。
所以在李守忠死的时候他的随葬品只有一个破碗,这是当初陕督汪乔年在李守忠坟里挖出来的。
由于李自成在成年之后家里已经败落下来,李自成不得已才去米脂县的银川驿当驿卒,这驿卒干了没几年陕西就大乱,然后朝廷为了省点钱补充军费就裁员,李自成就这样光荣的下岗了。
这里就来说一下明朝的这个裁撤驿站的方案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明朝上上下下真的这么蠢?!干这种剜肉补疮的事?!
。。。
明朝政府规定,每隔十里设立一个急递铺,每隔二十里设置一个驿站,急递铺有铺长,驿站有驿丞,都是不入流没品级的官员。
急递铺的作用是替官府传递非紧急公文,急递铺的驿卒都是步兵,传递公文完全靠双腿来跑,所以只能传递普通公文。
驿站的驿卒则是马军,以传递六百里以上的紧急公文为主,并且驿站还承担接待来往官员的业务,也正是因为这个业务最终导致了明末的驿站大裁员。
明朝政府的财政与前代以及后代都不同,明代没有中央财政,所以地方驿递的经费是由地方官府向老百姓摊派,在明代老百姓缴纳的加派之中就有一项驿银。
这本来就是一项不合法的税收,驿站用度本来应该是送中央财政拨款或者是地方财政主,结果到头来还是盘剥老百姓。
这按道理说既然驿站裁撤了应该驿银减少才是,可地方官府仍旧按照旧例加派驿银,一分一厘都没有减免。
而当时的明朝政府就是看中了这块肥肉,把全国各地官府向老百姓摊派的驿银收缴六十万两上来用做军费开支。最后老百姓仍然受加派的盘剥,而大量的驿卒因此失业。
所以实际上明朝政府裁撤驿站其实是为了盘剥老百姓,以另一种方式向老百姓加派了六十万两的税款。大明朝高层的那群人都不傻,看似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实际上是为了往口袋里面装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