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书吧>重回80当大佬 > 第783章 谁才是互联网(第2页)

第783章 谁才是互联网(第2页)

不过,也别把这玩意儿想得太复杂,因为如今浏览器要服务的对象,也是非常简陋的,要索引的数据和档案也非常稀少。

“很好,我看一下效果。”顾骜在索引框上点击着选项,然后在自行架构的测试资料库里检索档案内容,远程浏览,开启,访问网关解析

一些基本的操作,至少勉强是能跑通了。

有些不了解互联网早期展史的看官,可能会觉得懵逼1991年哪来的互联网又怎么会需要浏览器呢

其实,1991年确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只有一些可以远程异地访问的“各自为战区域网路”。

但是这种“各自为战的区域网路”,又跟8o年代初开始的传统区域网路不太一样。

8o年代的区域网路,就是跟后世大家公司里很多电脑局域连接效果差不多,是不能随便添加允许接入节点的,当时叫uunetix系统电脑之间的组网档案传输、拷贝。

管理网关的人允许这个区域网路有多少成员多少访问者、分给你多少i,就全部定死了当然,那个时候甚至都不叫i地址,但确实是有一个定址工具的

曾经当过国务卿、退休后去当董事的黑格阁下,他当董事的那家公司“美国线上”,就是从1985年开始,经营基于uuc线上传输游戏软体销售业务的公司。

至于如何实现远程传输,主要是靠电话线的拨号频宽。当时还有人用uuc电子邮件,性质跟传真差不多

那种生意后世很难想象,可以大致类比成“你给了对方钱之后,对方在网上把下载档案拷给你”。但绝对不是后世那样直接传输或者留个种子网盘什么的,操作是很繁琐的,需要专门的资深技术员来调试操作,中国人肯定都没见过。

那么,9o年代初、互联网出现之前这几年过渡期里,那些新的“可扩展区域网路”,跟uuc又有什么本质差别呢

这两年里,有两个对后世影响比较重大的新事物。

一个是欧洲人搞的ordeb万维网,这个东西最初是布列塔尼亚研究员蒂姆李,和他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一群同事,弄出来的一个资料库检索访问工具。

一开始他们的目的,是弄一个跟后世维基百科资料库类似的知识库,可以随便在哪儿访问资料库里的东西,而且可访问许可权的验证要比uuc简化很多,还加入了文本。

8o年代的uuc要添加新的访问者是需要网关来操作、给授权的。就像一家网吧的区域网路要加电脑,要网管人工操作。所以不能“随便不经过任何人同意就直接增加新的访问者”,那就肯定不算“开放的互联网”,互联网你得是谁想上就能上的

万维网是在199o年年初诞生的,距离顾骜眼下这个时间点,已经是2o个月之前的事儿了。

但是,万维网刚诞生的时候,它也不算真互联网,它的影响力只是局限在欧洲的科研圈子里,至今为止也才展出大约几百个付费访问节点。那时候上这种“区域网路”还要给资料库运营方钱

因为技术展到了这一步,世界上总会有聪明人不约而同想到差不多的点子、而且标准、侧重各不相同。

就在万维网诞生后一年多,也就是91年暑假之前,美国人也有单位搞出了一套看起来竞争力挺强的、但策略和架构略有差异的东西,就是明尼苏达大学的“穀佛网her”。

穀佛网和万维网的技术细节差异没什么好多说的,写出来也没人感兴趣。这里只说一点准入门槛方面的竞争优势差异。

那就是9o年初的万维网,并没有“伺服器”的概念,它本意就是给欧洲各科研机构远程互访资料库而设的,所以可以访问万维网的当时都是大型机或者小型机,而没有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本身性能、算力、架构,都不足以支撑直接访问万维网。

而穀佛网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引入了伺服器客户的架构体系。它选择了专门分出伺服器来搞功能变数名称或者说资源地址的解析、分配、管理,而客户端只是一个访问。

相当于从此以后,网路才有了用户端和伺服器端,而在此之前,所有人看到的“网页”界面,都是跟程序员看到的调试后台界面一样不分的。

把服务者和客户区分开来,这就极大降低了“客户”进入和尝试的门槛,所以历史上穀佛网在出现后的一年多里,很快在全世界展出了几万个支援访问节点。

不过后来的历史,众所周知还是万维网胜出了。主要是穀佛网只是有了一个“让客户准入门槛变低”的架构优势,但其他基础做得不好。

比如穀佛网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图文访问,只能纯文字访问,还有其他一些劣势。

所以穀佛唯一的优势,历史上在1993年被万维网“学习借鑒吸收”之后,更老牌、专业功能更好的万维网就重新胜出了,在人类需要一个通用的互联网标准时,也就顺理成章得到了支援。

另一方面,万维网在9o年初刚投放的时候,是付费使用的,在看到穀佛网的竞争之后,在93年初最终宣布了永久免费,这也是导致万维网竞争胜出的重要原因。

穀佛网开始也免费过,但免费是为了更大的利益,现无法成为国际通用标准、并且靠后续利益预期回本后,穀佛最终取消了免费,这就彻底放弃了竞争可能性。

注这里面的斗争肯定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但我是为了性,确保大多数读者都能比较直观地理解。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专业历史文献对吧,不用到里来求知,能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已经是很有社会责任感了。

万维网成为了全球通用的互联网架构标准,还衍生出无数技术标准,比如tci协议的标准、iv4的定址机制、由此导出的需要架设全球功能变数名称解析根伺服器、以及物理层面上注定iv4根伺服器只能有112的模式总共13台

另外说句补充,即使在万维网胜出了之后,穀佛网也并没有消散,那东西后世是一直能用的,只不过普通网民不会去用,也没条件罢了。有很多后来的专业远程服务系统,也是基于穀佛的技术路线一路展下来的。

当然了,穀佛网和万维网之间的恩怨纠葛,如今还没有白热化。

在1991年1o月底这个时间点,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但互联网标准的两个竞争者已经诞生了,而且在各显神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适用範围。

当它们决出胜负的那一刻,也就是真互联网诞生的时候。

顾骜要做的,只是不要浪费资源既然这个世界的伪互联网,已经在两三个月前了“伺服器客户”架构,那么,他当然要为自己的sbook和旧款台式机,配置一个应用层面更便捷、准入门槛更低的介面。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请牢记收藏,&1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